基建处
杏林苑中映奇葩
来源: 作者:佚名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09-06-04 09:42:29

  --记首届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主任医师

 

 

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张学文教授是一位德高尚、知识渊博、才思敏捷、勇于新的可佩可敬的学术老前辈,中医界同仁的尊重和拥戴笔者有作为教授所培养来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深深地被教授的大风范所折服,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杏林苑中映射出了朵朵奇葩。

张学教授耘杏林五十余载,遵循万事为先之为人总则,把济世活人之术作为积德行善之业处处以病家为重时时以药王自律。他在学术上勇于创新,在临上精益求精在科上成果累累在教学上桃李满园,毕生执于中医药事业,不分人、地、时的反复宣传“关爱中医事业,造福人康”的观点,因而被人们确认为陕西中医药事业的带头人。

    张学文教授长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并兼任20余家学术组织领导,可谓日理万,业务繁忙。虽然重任在,但他从来没有闪现过一丝忙乱或烦躁,而是有不紊的做着,或者组织大家做着振兴中医事业的事情,表现出一位中大家的修养和风度凡是遇到复杂难办的问题,他总是依靠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尽最大可能把问题解决好,在这万面,张老师远是一位慈善的长者、可敬的朋友。

    大凡见过张老师的人,可能都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年届七旬的他看上去是那么的健康儒雅、胸襟宽阔、知识丰富、谈吐风趣,无论对待任何人,他总是那样平易近人,礼贤下士,他总是那样仔细认真一丝不苟用药他又是那样环环相扣,分毫无误;撰著述,他的理论功让我们常常感到望尘莫,引经据典,善于……所有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一位国医大师的学术风采,因而他也无可替代地成为陕西中医界的一面旗帜、一代大医!

    在专业教授主要在活血化法研究、中医急症探讨、中脑病证治及温病学教学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研究成果,临床以诸多疑难杂治奇治为重点,先后培了八十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省两级学术继承人,张教授的私淑弟子.浩浩荡荡百余人,均在张教授的直指导下积极开展着相应的研究工作,为张氏学术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坚的基础,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以张学教授为首的一批专家和学者们,能够教授业已创立的学业向更高的境地!

   本文着重从张学文教授在中医急症学术领域中的研究成果予以略述,以管窥其大师风采而激励后学。

 

  

   

 

幼承家学多勤奋  温热急症创新说

    张学文教授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一个中医世家。自幼耳闻医道,日染家学,深得其父张致东先生(字金山.汉中名医)嫡传。十六岁时已能熟诵《脉经》、《本草》,并已览学《内经》、 《伤寒论》等医籍,深得中医之要旨,十八岁时经当地政府考试批准,悬壶故里。尔后,相继在汉中地区中医进修班、陕西中医进修学校(陕西中医学院前身)中医师资班、南京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温病师资班进修学习,尤其是在孟澍江教授的执教下,更是获益匪浅。张老自1959留陕西中医学院任教以来,虽历任教研室主任、中医系主任、学院副院长及院长等职务,仍一直勤于临床实践,在疑难病证治、温病学说、瘀血证治、脑病学说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建树颇多。

    张学文教授认为,开展中医急症学研究,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曾谓张仲景之所以能创立伤寒六经学说,千百年来有效地指导着对高热、惊厥、暴泻、亡阳、气脱等急症的救治;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之所以能创立和发展瘟疫杂气学说、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学说,把中医治疗外感热病急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都是通过治疗大量急症取得丰富经验,从而取得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的。故积极开展中医急症学术研究,是深化中医药基本理论、开拓中医药治疗领域、促进中医事业发展、使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也是解决中医后继乏人、乏术和巩固中医队伍的重要途径之一。

    早在1978年,以他为首在陕西中医学院附院组建了中医急症科研小组.运用中医药救治一大批危重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张老于此指出,要提高中医救治急症的疗效,应勇于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发现规律,将其上升为理论,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如此才能提高中医急症学术水平。他在学习前贤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率先提出了“毒瘀交夹”新概念,指出六淫邪盛化火皆可成“毒”。盖有热()盛成毒、风盛成毒、暑热邪盛成毒、湿热邪盛化火成毒、燥盛化火成毒、伏寒化温成毒等,并强调指出,外感热病尽管起病之初病因各异,但转化为“热毒证”,就具有了共同之病机,概用清热解毒之法,方可切中病机。就卫分而言,有风毒壅卫、热毒壅卫、暑毒壅卫、燥毒壅卫之异;气分热毒证要详辨热毒壅肺、热毒阻肠、湿热邪毒壅遏中焦之不同;热毒侵入营血分,多搏血为瘀,毒瘀交结,灼营耗阴,侵犯心脑,迫血损络,险象丛生,当细心辨治为是。热毒波及营血,必挟瘀血见证,前贤已有定论;而卫、气分夹杂瘀血与否,前人尚无详论。张老认为,外感热病,热毒与血搏结为瘀,可见于卫气营血的各个病变过程之中,不为营血分所独有,只是瘀象有轻重缓急以及隐显不同而已,故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法可酌情贯穿应用于卫气营血的各个阶段之中。证之临床实际,以此法治疗乙脑、流脑、出血热等热病,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经一系列实验研究表明,此学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1988年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首册《当代名医临证精华?温病专辑》中,对他的这一学术见解作了重点介绍。

 

 

学验俱丰创新方  攻克中风不畏艰

张学文教授用自拟的“绿豆甘草解毒汤”(绿豆120g,甘草1530g,丹参30g,连翘30g,白茅根30g,草石斛30g,大黄1530g)加减,急煎多量频服,成功地救治过敌敌畏、苯妥英钠、利眠宁及鲜商陆等急性中毒患者;曾用中药内服外敷法成功抢救过出血热急性肾衰无尿患者;运用中医药辨证救治高热惊厥、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急症,更是得心应手。近十几年来,他根据疾病谱发生的变化,紧紧抓住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中风病作为中医急症的攻关突破口,带领科研组对中风病从预防到抢救乃至康复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中药剂改、急症规范化研究等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   

 众所周知,中风病因其发病急骤、病情危重,而传统的口服煎剂给药法,对于这类危重病人来说多有缓不济急之弊。张老将在实践中反复验证过的有效方药通过实验先后改制成中药静脉滴注剂(“通脉舒络液”)、肌肉注射剂(“金蒲丹针”)、肛肠灌注剂(“速渗通”)、片剂(“清脑通络片,即“小中风片”)、口服液(“脑窍通”)等剂型,用于救治中风病,显著提高了疗效。用通脉舒络液”,配合中药汤剂辨证治疗中风急症237例,总有效率达991%,治愈率达74%,与传统疗法及西药对照观察比较,具有疗效高、疗程短、安全可靠、后遗症少等优点。由他主持研究的这项课题荣获1986年度国家中医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

为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延缓中风病的发生,他带领科研组将中风先兆证的诊治率先列为专题进行深入研究。由他为主拟定的“清脑通络片处方,具有清肝热、化瘀血,通脑络之功效,用其治疗中风先兆证723例,取得了总有效率达86%以上的良好效果,疗效明显优于101例西药对照组。此课题先后获九0年度省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协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九二年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对于中风病的康复治疗,他又独具见解地提出“颅脑水瘀证的新观点,并相应提出化瘀利水、醒脑通窍的治疗大法,研制成脑窍通口服液”,临床效果良好。

“七五计划开始后,张学文教授先后任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急症协作组副组长、组长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风病急症协作组组长。他不负众望,与任继学、王永炎、孙塑伦等专教授一道精心策划,团结协作,在全国形成了覆盖面达22个省市、百余家单位参与的医教研相结合的网络,在短短8年间,中风协作组取得11项重大科技成果,多次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表彰。1983年全国中风急症协作组成立伊始,在他的积极倡导参与下,由北京中医学院牵头首先制订了一套能与国际交流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为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制定开创了先河。此后,又先后制订了中风病护理常规、预防及康复规范和中风病证侯辨证量表以及中风先兆证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这些艰苦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全国中风病急症规范化研究工作。

 

   

 

振兴中医为己任   呕心沥血育新人

为了推动中医急症学术的发展,振兴中医事业,张学文教授积极倡导要加强中医急症理论和临床研究工作,曾先后在许多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有关治疗急症的思路与方法,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为了培育中医急症研究工作的新人,他在教学环节上,率先对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了中医内科急症的强化教学。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级中医人才,其中大多数已成为省内外中医事业的骨干力量,不少人已脱颖而出,成为中医急症研究的专家。为了进一步强化中医急症的理论研究,自1978年以来,他先后招收了以研究中医急症为主的两个专业(温病、中风)的硕士研究生72名,有20余人继续攻读,已获得博士学位,并被北京中医药大学聘为博导培养博士生4名。近年来,张老退而不休,先后为广东省、浙江省、陕西省带教高级学徒7人。为了培育更多的中医急症新生力量,张学文教授不辞劳苦,常常奔波于各地讲学,曾先后五次应邀赴日本传播中医急症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成就,获得中医界同仁的一致好评。为了启迪后学,他与乔富渠医师一起主编了《中医内科急症学简编》一书。黄星垣等全国著名专家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该书收集了汉代以来治疗内科急症的主要方剂和经验,分门别类,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加减变化方法。…书中收集了近年来中医治疗急症的经验,是对古人治疗经验的发展。书中广为收集了民间有效单方、验方,都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近年来他又主编了《中风病防治研究》、《疑难病证治》、《医学求索集》等专著,洋洋数百万言,处处凝聚着他为振兴中医急症事业的一片心血。

 

  

 

屡治急症得经验   竭力创造好前景

    张学文教授通过多年从事中医急症理论的研究,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了许多治疗急症的思路、方法及有效方剂,已在中医界广为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为了使中医治疗急症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张学文教授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提出了中医急症的研究方法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怎样开展中医急症学的研究呢?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此发表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张学文教授认为首先对中医治疗急症要有个正确的认识;二是要确立急症研究的方针;三是要有正确的方法。

首先,要纠正一些不全面的看法。由于历史的原因,给医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造成了一种印象:西医善治急重症,中医擅长慢性病,这种认识虽有一定的根据,但很不全面。因为中医、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治急方面更是如此,故不能一概而论。有关如何正确看待中西医学体系的论述颇多,日本伊原信夫在《如何验证中医学的临床疗效》中认为:在治疗方面,现代医学的实际治疗不是直接针对病人,而是针对疾病模型;病人是通过模型接受治疗(诊断体系与治疗体系脱离的逻辑、必然性就在于此)。在进行这样的诊疗时,医生与病人表面是一对一地面对面,但是医生的眼睛在原则上是对着疾病模型.而不是直接面向病人。总之患者成了提供情报资料的素材。与此相反,中医学对疾病反应和情报,是不脱离现场和具体的个体,而作为一个整体来掌握,因而治疗也是直接针对该病人”。中医诊病尽管接受情报的是人,“人的确没有器械那样正确和公正无私。但是‘人’这个精密仪器,不管处于什么位置,都能立即出现于病人的面前,接受情报、研磨、澄清、锻炼感觉,越过个人、时间、世代、场所,不断地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使情报类型化和系统化,并进行校正,以尽量排除容易变移的直觉的弊病。不要忘记,如此便利而且有效的仪器,在世界上还未曾制造过,而且也不可能制造。”所有这些中医的独到之处,在急症的诊断与治疗上,必然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以弥补西医治急之不足。虽然中医治急还存在着重重困难,面临着上述多种急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能树立百倍的信心,争取主动,敢碰急症,并始终坚持以严格科学的态度进行急症的研究,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解决这些复杂而繁多的问题,把急症学的治疗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因此,我们认为,在开展中医急症学研究之先,必须首先对中医的长处和短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一个恰当的评价,还要在报纸、杂志或学术会议上进行必要的宣传,不仅使广大中医人员有正确的认识,还要使整个社会都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以纠正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局面,促进中医急症学的研究。

    第二,要确立正确的研究方针,即以现代科学方法为手段。理论研究、方药剂型的革新与临床观察相互结合。特别要注意在研究中如何发挥中医理论之长,扬长补短,防止只注意研究方药而不顾中医理论的倾向。特别是对中医治疗急症具有指导意义的卫气营血、津液、瘀血、痰湿、脏腑、六经,以及清热解毒、醒脑开窍、通里攻下、清营凉血、熄风镇惊、回阳固脱、活血化瘀等治则,要组织力量,深入地进行研究,探索其实质,以求有较快的进展或突破。另外要组织大协作,组织水平较高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以及有关学科的人员,互相配合,尽可能集中兵力利用现代一切可利用的现代化手段,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集体智慧,一点一滴,逐步深入,相应国家也要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快出成果。

    第三,要有正确的方法。中医急症学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据各地的经验,在改革中药剂型和给药途径上出现了较好苗头。我们认为在改革中药剂型的过程中,以中医的理论作指导,以中医辨证为依据,以西医的检验和诊断作参考,研制出疗效肯定、经得起重复实验的药剂,如像能供静脉用的清气、清营、清热凉血、固脱回阳、熄风镇惊、活血化瘀的针剂以及养阴增液的大型输液剂,这可能是中医急症治疗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点现在看来,确是提高中医急症治疗水平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除此而外,亦应重视中医传统理论和治法的提高。如举办中医急症学提高班,收集编写实用的中医急症学讲义,或加强各科教材中有关急症章节和内容的编写,建立急症学研究基地或急症研治中心,定期开展急症学术交流,并积极创办急症学研究刊物和加强文献资料交流等等。近年来,我国中医急症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都有较大进展,中医急症学的专著也有出版,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加强中医急症学的研究,必将对中医药学的发掘、整理、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医后继乏人和乏术的局面将有所改善,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

于张学文教授对中医急症研究工作成绩显著,1990年被确定为全国500名急需配备学术继承人的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1991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05年他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全国百名需进行经验传承研究的名老中医之一。2009年被国家两部一局确认为首届国医大师。  

滚滚长江东逝水”,源自春秋战国时代的祖国医学已历经两千余年的沧桑巨变,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卫主事业中一支主力军,她经过包括非典在内的诸考验和锻炼,目前正所未活力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中,我们作为张学文教授的生,自然也应当以导师为中医为荣,艰苦努力,勤奋实际行动报答导师培育之、人民养育之情,把中医事业搞得更好   

 

 

 

 

 

 

  2009417  (供稿)

Copy Right2020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 本站支持IPV6